亞心網訊(記者再努冉·安尼瓦爾熱依達)艾德萊斯綢因其絢麗的色彩和神秘的歷史名揚世界。
  和田市吉亞鄉是艾德萊斯綢的故鄉,這裡家家戶戶都會織艾德萊斯綢。
  記者近日到吉亞鄉採訪,發現鄉裡轟隆隆的織布機器多於咯吱咯吱的木質織布機,現代工藝在逐步替代傳統手藝。僅存的手工老藝人在努力保護父輩傳承下來的工藝,而年輕的現代織綢工人則努力為艾德萊斯綢註入新鮮血液,推動艾德萊斯綢涅槃重生。
  傳統木卡傳給誰?
  “左20下,右20下,木卡(維吾爾語“梭子”之意)來回穿梭在絲線之間,才能織出1釐米的艾德萊斯綢,每天梭子要在我手中跳躍5萬次。”在和田市吉亞鄉17村的一家艾德萊斯綢手工作坊里,78歲的麥麥提·依明一邊低頭織布一邊告訴記者。這位老人是全村僅剩的用手工技藝編織艾德萊斯綢的5位老人之一。“我是我們家的第五代艾德萊斯綢傳承人,我手中的這個‘木卡’已經有300年的歷史了,雖然這個‘木卡’是用牛角做的,不值錢,拿到街上連5塊錢都賣不了,可在我眼中卻是無價之寶,出10萬元我也不賣。”麥麥提·依明笑著說。完整沒有編織錯或者沒有打結的艾德萊斯綢才算完美,艾德萊斯綢按6米長、40釐米寬為一個單位出售。一般來說,市場價賣200元的一塊艾德萊斯綢,有160元是原料費。麥麥提·依明花費兩天完成的一塊艾德萊斯綢手工費僅有40元,如果在編織過程中出現打結情況,那麼一個結就會扣去10元,手工費會更少,所以,已經高齡的麥麥提·依明要時刻保持清醒和精神高度集中,才能讓一塊美麗的艾德萊斯綢完整地編織出來。一個月,麥麥提·依明最少有1500元的收入。在手工作坊里,記者看到老人坐在織布機邊,他嫻熟地用手來回擺動“木卡”,腳底下還要踩著六根連接絲線的木條,用手上下上下地刷著,當腳和手配合一致時,艾德萊斯綢才能順利“出爐”。麥麥提·依明眼神有些暗淡地說:“現在願意用織布機織艾德萊斯綢的年輕人太少了,他們嫌賺錢少,去撿玉石了。現在的年輕人不願吃苦、怕吃苦,想快快賺錢、多賺錢,可是傳統的東西就是要用手精雕細琢,才能產生它的價值。現在村裡只剩下我們5個手工編織者,我們的年齡加起來都超過350歲了。”隨著社會的發展,麥麥提·依明非常擔憂艾德萊斯綢手工編織技藝的前景,他明白,傳統舊手藝難免會被新科技所淘汰,他不敢想象,當手中五代相傳的木卡在未來的某一天離開手工織布機休息了,自己會是什麼心情。
  擁有這份工作很幸福
  “等一下,我去換一件美麗的艾德萊斯裙出來,做裙子的艾德萊斯綢是我自己織的。”看到記者前來採訪,吉亞鄉家庭作坊工人帕提古麗·海力力興奮地跑進房間換衣裳。不一會,帕提古麗·海力力穿了一件紅、藍、白顏色相間的艾德萊斯裙出來,她微笑的表情顯然比之前自信多了。今年35歲的帕提古麗·海力力是一位離異婦女,現在在鄉裡的家庭作坊給別人打工。“我21歲嫁給前夫,每天忙著種地乾家務,丈夫當時在家裡用手工編織艾德萊斯綢,我很感興趣,25歲那年他教會我織艾德萊斯綢,後來因為感情問題我們離婚了,3歲的兒子跟著我,我當時擔心自己怎麼養活他。”提起往事,帕提古麗·海力力有點難過。“你現在過得挺好啊,技術比剛來時嫻熟多了。”“你的生活越來越好了,都是靠你自己努力的。”旁邊工人的你一言我一語,把陷入傷心的帕提古麗·海力力喚回來。“是的,我有手藝就可以打工賺錢,現在每個月工作25天,有3000元到5000元的收入,乾的多就掙的多,我可以養活兒子和父母了。”帕提古麗·海力力又開始自信地介紹起自己的工作,“我們這個家庭作坊共有15個人。除了老闆和他弟弟,其他都是雇來的工人,機器每天從早上8點開到晚上10點,可以織出7件完整的艾德萊斯綢衣料,機器的出錯率比較低,我們的出活效率很高。”
  一件接著一件的艾德萊斯綢在機器上交錯紡織著,帕提古麗·海力力認真地操作著機器,空閑中她告訴記者:“我織艾德萊斯綢有10年了,自己家離這個鄉有112公里,我一個人在這裡租房子住,現在兒子13歲了,我周末回去時,就教他織艾德萊斯綢,但是他必須先上學,沒有文化在現代這個社會是會被淘汰的,這門手藝也必須要學,我想讓他把這份傳統手藝傳給下一代。我感覺,我擁有這份工作,是幸運和幸福的。”
  傳統手工技藝融入現代工藝
  7月24日,和田市吉亞鄉17村村民買買提·依明家中傳來織布機的沙沙聲,4台織布機忙碌地織著色彩絢麗的艾德萊斯綢,坐在一旁的買買提·依明正在整理剛剛手工扎染過的蠶絲,準備上機器。
  從老一輩們製作一塊艾德萊斯綢需要煮繭、抽絲、扎染、手工織布等工序,耗時一個月做成一件衣料,到今天從內地買進蠶絲、手工扎染、機器織布,一天織一件衣料,吉亞鄉1780戶村民將艾德萊斯綢傳統技藝和現代工藝相結合,讓艾德萊斯綢變得更具時代性。
  買買提·依明今年35歲,12歲那年,父親就開始教他如何抽絲、扎染、織布,調皮的他總是不願意好好學。
  “父親教我做艾德萊斯綢的每一個步驟,讓我從中挑選一個我喜歡的讓我專攻,可是我覺得每一個都特別難,抽絲會燙到手,扎染要調色、配色,織布又耗時。”買買提·依明說。但是,在父親的逼迫下,他還是學會了每一個步驟。
  21歲那年,買買提·依明成家後,他和妻子開始靠手工編織艾德萊斯綢掙錢,妻子煮蠶、抽繭,買買提·依明扎染、織布。“當時一個月能掙1000元左右,家裡還有幾畝核桃地,生活還算不錯。”買買提·依明說。
  2008年,買買提·依明發現艾德萊斯綢的市場需求量在增加,僅靠手工織布根本跟不上市場需求,於是他買了第一臺織布機。
  “把扎染、拼好圖的蠶絲放到機器上織,隨著沙沙的聲音,成形的艾德萊斯綢一點點呈現在我面前,機器織的真是太快了。”買買提·依明對第一次用機器織艾德萊斯綢的情形記憶猶新。
  用傳統手工藝織一件艾德萊斯綢需要一個月時間,用機器一天就能織1件。有了機器,買買提·依明和妻子一下變成了“閑人”,除了扎染、圖案設計、捆扎工序,其他工作全部交由機器來做。
  於是他和妻子開始研究如何配出更好的顏色、設計新的圖案等,傳統的艾德萊斯綢有花卉、枝葉、巴旦木杏、蘋果、木梳、柵欄等圖案,有黑、紅、黃等顏色。在夫妻倆的努力下,兩人在傳統圖案的基礎上,設計出200多種圖案,顏色上增加了10多種。
  花樣多了,顏色多了,生意自然也好了,夫妻倆一個月的收入增加了一倍。
  2009年,買買提·依明給自家編織的艾德萊斯綢註冊了商標,取名“玉花”,同年購買了3台織布機,其中一臺,鄉政府給補貼了5000元。
  買買提·依明很自豪地說,現在一個月能生產200件艾德萊斯綢,一件按批發價200—250元計算,一個月有四五萬元的收入。
  “去掉4個員工的工資、材料費等,一個月我的純收入最少也有1萬多元。”買買提·依明說,“今年年底,我還要再買4台機器。”
  買買提·依明最近打算到土耳其和烏茲別克斯坦學習,學一些新技術和配色、圖案等新技藝,“傳統的技術不能摒棄,先進的技術也不能拒之門外,兩者相結合才能呈現出更美的艾德萊斯綢。讓我的‘玉花’穿在所有女士身上,是我的夢想。”買買提·依明說。
  艾德萊斯綢遠銷25個國家和地區
  亞心網訊(記者熱依達)和田市是古絲綢之路上的重鎮,和田市吉亞鄉自古以來是艾德萊斯綢的集中生產地,身懷祖傳絕技的吉亞鄉人,對艾德萊斯綢情有獨鐘,推動了艾德萊斯綢產業的發展。
  “艾德萊斯綢的名牌效應,使艾德萊斯綢生產成為振興吉亞鄉經濟的支柱產業,加快了吉亞鄉致富奔小康的步伐。”吉亞鄉鄉黨委書記楊永淳近日說。
  近幾年來,在政府的扶持下,吉亞鄉成立了艾德萊斯綢專業技術協會,協會建立了統一的培訓營銷隊伍,扶持織綢大戶,併在政策、資金上也進行扶持,目前全鄉專門從事艾德萊斯綢銷售的經紀人達15人。現在艾德萊斯綢產品不僅在全疆均有銷售,並遠銷至北京、廣州、上海以及日本、吉爾吉斯斯坦、哈薩克斯坦、巴基斯坦等25個國家和地區。
  據悉,吉亞鄉現有住戶4000餘戶,其中艾德萊斯綢織戶1780戶,艾德萊斯綢織機1895台,織綢廠一家。吉亞鄉一天平均生產艾德萊斯綢7000多匹,每匹批發250元,日創收益175萬元,年創收益6億多元,艾德萊斯綢織戶年人均收入1.343萬元。
  吉亞鄉有1.13萬名婦女,65%的婦女以紡織艾德萊斯綢在家門口實現就業,吉亞鄉2000多戶8600人依靠艾德萊斯綢產業擺脫了貧困。
  吉亞鄉鐵熱克力克村農民買遜買·吐肉孜家曾經是村裡有名的貧困戶,現在靠生產和銷售艾德萊斯綢,一家人過上了好日子,家裡不僅蓋起了200平方米的新房,還買了一輛汽車。
  “掙上錢了,家裡的條件也越來越好,這都得益於政府的大力扶持和協會的引導。”買遜買·吐肉孜高興地說。
  ■短評
  艾德萊斯綢需增強市場競爭力
  □記者謝凡
  艾德萊斯綢是新疆極富民族特色的產品,歷經千年的傳承演變後依然深受全疆各族人民以及世界人民的喜愛。
  然而,在現代工業化的浪潮中,由於傳統艾德萊斯綢手工製造工藝相對複雜,紡織效率極低,又無現代營銷渠道,這個古老的工藝一直面臨失傳的危險。
  為了搶救艾德萊斯綢的傳統手工藝,和田地區當地政府也曾進行過諸多努力,比如註冊商標、開辦免費學習班等,2008年,艾德萊斯綢還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不過,從目前的情況來看,這些努力效果甚微。
  對於傳統的手工藝,我們一直懷著複雜的感情,一方面為它們瀕臨消失而擔憂。他們以直觀形式保存著我們對文化形態的記憶,用一絲一縷把我們與中華民族文明偉大的歷史“編織”在一起。每一次凝望那精美、華麗的艾德萊斯綢,很多人會油然而生強烈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另一方面,我們也為傳統手工藝孱弱的市場競爭力無奈。目前,大部分的手工業還是以前傳統手工業的延續,沒有以一種現代商業模式去運營,手工業與現代設計是割裂的,缺乏流行意識、品牌意識,更缺乏現代文化功能。
  艾德萊斯綢傳統手工藝的浴火重生,亟需有識之士從精神層面反思和審視。當然,這是一個非常痛苦的揚棄過程。我們要把傳統手工藝對生活和自然的理解融入其中,深入地去挖掘其文化內涵,並和現代意識相結合。
  傳統手工藝的發展並不是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就萬事大吉了,它們必須適應現代產業、現代文化、現代生活,必須以競爭求發展。同時,又不能按工業對待,要遵循手工生產規律,保持規模小型化、所屬私營化、生產作坊化、結構一體化。從國內外一些特色傳統手工業的成功轉型來看,只有融生產、製作、交易、表演、陳列和研究於一體,把產業變為手工藝人安身立命的家園,才是長久之道。
  ?  (原標題:新疆艾德萊斯綢涅槃重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qs66qsqha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